——2025(第十屆)黨媒網站發展論壇發言摘編
2025年11月23日08:46 來源:人民網-人民日報
222
點擊播報本文,約
守正創新 推進系統性變革
人民日報社文藝部部務委員、美術編輯室主編徐紅梅:人民日報社文藝宣傳融媒體品牌欄目“每日讀畫”,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,以經典美術作品為媒介,採取“AI+美術”“微視頻+夜讀”的形式,深入挖掘中華文明賡續傳承的基因密碼。欄目堅持“讀准、讀細、讀新、讀美”,通過動態轉譯、意境擴展、視聽融合、流程再造等,讓AI成為深入畫境、開啟古今對話的共創者,突破“審美繭房”,成為探索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的微觀樣本。
羊城晚報報業集團(羊城晚報社)副社長、副總編輯孫璇:羊城晚報以技術賦能系統性變革各關鍵板塊:賦能內容傳播,“百千萬工程”“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周”等報道借AI創造傳播佳績﹔推動文化交流,打造“花地文學榜”,集聚大灣區文藝資源,升級國際傳播品牌PEARL,深化對外交流﹔發展新型業態,打造嶺南文化大數據中心,建設嶺南文化大模型,上線“文化通”智能體,精准提供在地文化服務。
常州市新聞傳媒中心黨委委員、副主任、副總編輯陸上早:主流媒體推進系統性變革必須動真碰硬、刀口向內,要打破物理壁壘,邁向資源互通,堅決走好融合之路﹔深耕主責主業,堅守“內容為王”,走出躍升之路﹔建強媒介平台,重構傳播格局,走出轉型之路﹔拓展產業經營,探索流量變現,走出多元之路﹔黨建引領聚力,人才賦能發展,走出強基之路。最終實現傳播力、引導力、影響力、公信力的提升,推動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。
中國日報網黨委委員王成孟:中國日報網以全社頻道制改革為依托,瞄准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目標,向“新”邁進:以“跳出舒適區”的擔當,校准目標共識的坐標系統﹔以“影響力說話”的理念,重構生產傳播運營的機制基石﹔以“慢進也是退”的危機感,激活技術革新的動力之源﹔以“有能者上”的原則,重塑干事創業的優良生態﹔以“一起向未來”的主動,跑出開辟新賽道的加速度。
江西報業傳媒集團黨委副書記、總經理王少君:江西日報社(江西報業傳媒集團)錨定“成為社會生活的連接者服務者、社會治理的參與者促進者”目標,堅定不移推進媒體變革。一是全力建設自主可控的新媒體平台﹔二是統籌算力算法與數據平台,提升江西融媒大腦平台技術水平﹔三是積極培育新業態,增強造血功能﹔四是以更大力度推行機制變革,激發創新活力。
貴州日報報刊社副總編輯范朝權:貴州日報以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、省屬國有文化企業改革、新聞事業單位和國有文化企業聯動改革為抓手,持續辦深辦精黨報黨刊、子報子刊,建好用好天眼新聞客戶端﹔堅持內容為王推進生產機制改革,以用戶服務驅動內容生產傳播,不斷完善全媒體考核評價機制﹔以拉動內容、技術、產業資源為要點,實現媒介資源和生產要素有效整合,事業和企業高效聯動、高質量發展。
湖南日報社副總編輯夏似飛: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重在轉變思想觀念,破除傳統媒體思維慣性,變單向傳播為復合傳播、延時傳播為即時傳播、共性傳播為個性傳播。難在用戶連接,關鍵在於變媒體聲量為用戶留存、變內容供給為場景觸達、變媒體資源為產業優勢。期待社會治理大數據、新媒體技術等為媒體賦能,變“獨奏”為“交響”,協同構建主旋律鮮明的傳播生態。
荊楚網(湖北日報網)副總經理孫永軍:堅持“守正”的底線,秉持“創新”的銳氣,積極擁抱技術,真誠服務用戶,是我們在時代浪潮中重塑價值、贏得未來的根本。荊楚網正以內容為核,平台為器,產品驅動,推動內容平台向“傳播力+服務力+產品力”全面提升。
數智驅動 拓展“智媒+”生態
復旦大學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主任、新聞學院教授孫瑋:構建“智媒+”生態的關鍵是實現智能技術邏輯與社會文化價值的接合。拓展媒介生態,關鍵在於創造智媒落地的社會場景。借由智媒多樣化的新型界面,開拓媒介與實體空間、政府機構、企業社群、大眾的新型連接方式。
中國青年網副總編輯王岑予:隨著人工智能快速發展,媒體行業正迎來以智能工具為重點的生產變革。中青網落實中青報“人機協同 智慧生態”系統性變革要求,開展“AI網行動”,強化技術驅動,升級大模型工具鏈、智能化服務矩陣,堅持導向為魂、技術賦能、青春敘事,以智能技術賦能平台建設,助力青年成長成才。
人民網移動內容部副主任劉凡:人民網持續探索“新聞+政務服務”模式,聚焦“思想政治+心理健康”構成的“心靈教育”領域,借助AI技術,打造“自在”心理疏導大模型,形成“個性化測評、共情式聊天、專家級疏導”的產品特色,為家長、教師等提供心理疏導、情緒管理、親子交流等服務,為推動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注入新動能。
四川日報報業集團特聘首席工程師、全媒技術中心主任黃雲:川報集團正聚焦“一流媒體、一流技術、一流機制、一流隊伍、一流產業”目標,全力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路徑。我們將語料庫作為全新紐帶,正以開放共享、多元協同方式構建多層次高質量語料生態體系,為變革提供有力支撐。
山東省互聯網傳媒集團首席專家鄭義風:主流媒體正經歷從融媒到智媒的戰略演進,其本質是構建以能力激活與價值共生為重點的生態。山東省互聯網傳媒集團通過夯實技術底座、打造數智產品、創新商業模式,推動從內容供應商向生態構建者的轉型,在賦能產業與社會發展中重塑媒體價值與競爭力。
每日經濟新聞副總編輯官遠星:媒體轉型中,AI是探路的過程,記者採寫是獲取的過程。AI探路的關鍵詞是速度,它帶來了一場速率革命,減少了梳理線索的時間,節省了思考框架的精力,也可輔助進行繁瑣的校對。記者需要集中精力深度思考,也需要投入時間深度調研。
浙江在線新聞網站副總編輯王靜: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,主流媒體應積極探索前沿技術在文化傳媒領域的應用場景,進一步創新理念和路徑,爭取賽道突破,構筑存量業務“護城河”,拓展增量業務新空間。今年以來,浙江在線新聞網站積極以AI賦能媒體生態鏈,打造“AI數政服務鏈”“AI智庫服務平台”,實現全要素生產率提升。
河南大河網數字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發展中心副主任馮源:數智驅動拓展“智媒+”生態的關鍵在於數據、技術、場景、生態的深度融合。大河網依托數智技術賦能智媒、智政、智庫、智產、智城五大領域,打造“互聯網+新聞+技術+政務+服務+商務”生態體系,切實使數智技術成為新型主流媒體建設的驅動力。
科大訊飛聽見科技智慧傳媒業務總監邵青: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,從技術應用或自主可控的角度來看,要面臨的實際挑戰是從技術到場景以及落地最終達成的效果。不要過度夸大技術的作用,應實實在在從用戶、市場、運營的角度拓展,創建新的生態。
技術賦能 發展新型文化業態
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教授、數字媒體與傳播研究院院長董天策:“技術驅動型創新文化生態”呈現出三大趨勢:智能驅動的文化生產模式(AI+文化創作)、沉浸式體驗的文化消費形態(VR+文化旅游)、跨平台共創的文化傳播網絡(社交媒體+算法推薦)。主流媒體應充分發揮傳播實踐智慧,在內容、技術與社會責任之間找到平衡。
中國新聞社融媒體中心主任、中國新聞網總編輯周銳:用新技術激發中華文化“破圈”出海的新動能,是主流媒體的重要課題。近年來,中國新聞網不斷強化技術賦能,創新網絡外宣,在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實踐中,探索傳統文化符號的創新轉化,推動潮流文化符號的IP孵化,促進中外文化符號的時空對話,全力探索講好中華文明故事的新范式,努力提升各類產品的傳播力影響力。
中工網副總編輯林琳:文化傳播的兩個重要方面是內容和路徑。一方面,內容陣地必須堅守,要在細化受眾群體、研究核心受眾需求的基礎上,有針對性地打磨、定制文化產品﹔另一方面,要為內容插上“技術的翅膀”,讓技術賦能文化產品從創意策劃、生產制作到傳播運營、消費推廣的全流程,為受眾創造更好的閱讀和觀賞體驗。“硬核內容+鮮活表達”是文化傳播的流量密碼。
三星堆管委會宣傳推廣部部長冉放:近年來,三星堆管委會、博物館持續探索數字技術在文物修復、展覽體驗、文明互鑒和跨界聯動等領域的實踐路徑。運用AI算法實現文物跨坑拼接和虛擬修復,重現文物風採﹔推動“12K微距看國寶”全球巡展,深化文明交流互鑒﹔搭建海內外賬號矩陣,創作適應全球語境的數字產品……三星堆正以數字為“楫”,推動中華文明之“舟”揚帆出海。
知識博主趙健:視頻長短並不會絕對影響觀眾的觀感,長視頻能夠為觀眾構建清晰的知識閉環,搭建起完整的知識圖譜。期待有更多深度閱讀內容,與觀眾一起展開一場深度的“內容奔赴”,在思想深處相遇,在求知路上相互陪伴,共同成長。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5年11月23日 05 版)

微信“掃一掃”添加“學習大國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