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07月26日08:26 來源:中國紀檢監察報222
2025年7月7日下午,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於山西省陽泉市獅腦山的百團大戰紀念碑廣場,向八路軍烈士敬獻花籃,並參觀了百團大戰紀念館展陳。他強調,百團大戰的歷史壯舉,充分展現了我們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,充分展現了黨領導的人民戰爭的磅礡力量。要講好抗戰故事,把偉大抗戰精神一代代傳下去。
遙想當年,為粉碎侵華日軍的“囚籠政策”,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在華北發動了百團大戰。這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、持續時間最長的進攻戰役。
“不留一根鐵軌,不留一根枕木!”
走進百團大戰紀念館,肅穆的柔光下,一截傷痕累累的鐵軌靜靜臥於展台。它曾鋪設在1940年的正太鐵路之上,是日寇妄圖勒緊華北咽喉的絞索。
1940年,華北淪陷,山河破碎。日軍以鐵路為“柱”,公路為“鏈”,碉堡為“鎖”,編織了一個密不透風的“囚籠”,妄圖困死抗日根據地。正太鐵路的鐵軌上日夜轟鳴的列車,運輸的是侵略者掠奪的煤炭、屠殺的武器。鐵軌本應是發展的血脈,卻成為侵略者的絞索。
8月20日晚,一道復仇的驚雷撕裂了沉沉夜幕。八路軍總部一聲令下,八路軍戰士與覺醒的民眾,如決堤的怒濤,似下山的猛虎,以排山倒海之勢扑向日寇苦心經營的交通命脈——正太鐵路全線。一場震驚中外的百團大戰轟然爆發!
陽泉,正太鐵路的咽喉鎖鑰,成為百團大戰第一階段的關鍵戰場。當夜,暴雨如注,天地混沌。八路軍129師兩個主力團如兩把尖刀,頂著傾盆大雨,向雄踞正太鐵路一側的獅腦山發起決死沖擊——搶佔它,便能死死扼住日軍增援西進的通道。與此同時,一場撼天動地的破襲風暴在鐵路線上席卷。成千上萬的陽泉煤礦工人、赤膊的農民兄弟,匯成一股鋼鐵洪流,與子弟兵並肩作戰!“不留一根鐵軌,不留一根枕木”的怒吼響徹雲霄。
信號彈如赤紅的流星,瞬間刺破墨色蒼穹。剎那間,鐵錘砸擊軌道的震耳鏗鏘、撬棍插入枕木的吱呀響聲、千萬人齊聲呼應的雄渾號子,交織成一首壯烈的交響曲。枕木被點燃,熊熊烈火沖天而起,將雨幕染成一片悲壯的紅。數千人的“長龍”在火光中翻騰,他們喊著震天的號子,用血肉之軀合力掀翻一段段沉重的鐵軌。民兵組成的破路隊,在八路軍戰士的掩護下,如旋風般沖上鐵路線,毀路基,撬鐵軌,將沾滿罪惡的枕木狠狠投進腳下洶涌的桃河。婦女、孩子組成的背簍隊,用瘦弱卻無比堅韌的肩膀,一趟又一趟地搬運著散落的道釘、螺絲,她們心中隻有一個朴素的信念:“我們多運走一根,鬼子就少一點禍害!”
百團大戰期間,八路軍在地方武裝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緊密配合下共作戰1824次、斃傷日軍2萬余人、破壞鐵路470余公裡,沉重打擊了日軍囂張氣焰,極大鼓舞了全國軍民抗戰信心。
“絕不能讓豺狼進村!”
漫步紀念館中,展台上的一把刺刀十分引人注目。52厘米的鋼鐵之軀,37厘米的刃口,雖已鏽跡斑斑,卻依舊凝聚著一股難以言喻的凜然之氣。
在百團大戰中,承擔破襲山西壽陽境內馬首火車站重任的,是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。部隊的團指揮所設在馬首火車站東邊不遠的大落坡村。
那是個決戰生死的清晨,盤踞在戴家垴的日寇為解馬首之圍,派出一支50余人的特別小隊,悄悄向大落坡村靠近。8連炊事員張生旺挑著水桶走向村口時,突然發現了敵情,他轉身狂奔,胸腔像要炸裂:“鬼子!鬼子摸上來了!”
消息傳到團部,參謀長李懋之一拳砸在桌上:“來得正好!8連,給我頂上去!”連長任尚琮怒目圓睜,一聲怒吼:“一排、三排,跟我搶佔高地!”戰士們如離弦之箭沖出。指導員張萬清緊握駁殼槍,帶領二排疾風般扑向村口那條唯一的土路:“堵死它!絕不能讓豺狼進村!”槍聲驟起,突如其來的猛烈火力將日軍逼得連連后退,最終被死死壓制在路旁一片半人高的玉米地裡。
決戰時刻降臨了!任尚琮猛地抽出腰間刺刀,高高舉起,大喊道:“同志們,上刺刀!”震天的吶喊聲瞬間爆發,一排排刺刀出鞘,金屬的撞擊聲令人血脈僨張。撞擊、突刺、格擋……每一次碰撞都迸出刺眼的火星,每一次貫穿都帶出滾燙的血泉。吶喊聲、咒罵聲、刺刀入肉的悶響、垂死的慘嚎,全都交織在一起。戰士們積壓已久的家仇國恨在此刻全部爆發出來,他們刺刀捅彎了就用槍托砸,槍托砸碎了就用小鍬砍,小鍬砍斷了就用牙齒咬,心中隻有一個信念:殺敵!
這場驚心動魄的反偷襲戰,持續了整整一個小時。以拼刺技術驕橫不可一世的日軍,在決死隊8連面前,終於領教了什麼叫氣壯山河、視死如歸!此役威震敵膽,殲滅敵人40余人,繳獲機槍2挺、步槍48支、手槍1支及許多彈藥。捷報發出,八路軍總部政治部主任羅瑞卿和副主任陸定一專門前往8連慰問官兵,指出:“8連是個白刃格斗英雄連,打得英勇頑強。一個年輕部隊敢與敵人刺刀見紅,取得了全殲敵人的重大勝利,要發揚這種光榮傳統,戰后要授予獎旗。”八路軍第129師師長劉伯承、政委鄧小平授予8連“英勇頑強”錦旗一面。1940年11月,八路軍總部通電嘉獎,授予8連“白刃格斗英雄連”的榮譽稱號。
“我們多造一門炮,前線就少流一滴血!”
在紀念館的展櫃裡,靜靜陳列著一件看似簡陋的武器——一具50毫米擲彈筒。它形如倒置的打氣筒,鏽跡斑斑的筒身上仍能看出當年戰火的痕跡。然而,正是這件其貌不揚的武器,在抗日戰爭中成為八路軍戰士手中的“鐵拳”,讓日軍驚呼:“八路軍竟有了自己的兵工廠!”
1940年,八路軍在關家垴戰斗中繳獲了日軍的八九式擲彈筒。這種武器射程遠、殺傷力強,讓缺乏重火力的八路軍吃盡苦頭。彭德懷副總指揮站在戰場廢墟上,望著繳獲的擲彈筒,堅定地說道:“敵人有擲彈筒,我們也必須有!”
這道命令迅速傳達到八路軍軍工部,而承擔研制任務的,正是太行山深處的柳溝兵工廠。這座隱藏在武鄉縣峽谷中的秘密兵工廠,原本只是一座煉鐵作坊,卻在戰火中成長為“華北敵后軍工的一面旗幟”。然而,擺在軍工人員面前的,是兩道幾乎無法逾越的難關——沒有鋼材,也沒有加工技術。
沒有鋼材,八路軍就發動群眾拆毀日軍鐵路,將鐵軌鍛打成400毫米長的圓柱體,再加工成炮筒。但鋼軌數量有限,彈體只能用太行山區盛產的白口生鐵鑄造。這種鐵質硬而脆,無法切削加工,造出的炮彈毛坯一碰就碎。
關鍵時刻,留德冶金專家陸達站了出來。他與老工匠孫兆熙一起,將德國的韌化處理技術與太行民間“燜火”工藝結合,用耐火磚砌成火焰反射爐,反復試驗,終於讓彈體表面軟化,可以車削加工。
抗戰期間,柳溝兵工廠成功試制首批10門擲彈筒,炮體為手工打造,射程可達700米,被命名為“太行五〇小炮”。日軍擲彈筒採用線膛設計,精度高,但八路軍沒有加工膛線的設備。技術人員靈機一動,加長炮筒,改為滑膛結構,竟讓射程從500米提升至700米,比日制擲彈筒更勝一籌。1941年4月,第一批自制擲彈筒試射成功,彭德懷聞訊大笑:“這下讓小鬼子也嘗嘗挨炸的滋味!”
至1945年,柳溝兵工廠共生產2500余具50毫米擲彈筒,裝備了近30個團,主力部隊每個班都配有一門。在戰場上,八路軍戰士利用它精准打擊日軍機槍陣地,甚至創造了“一炮端掉鬼子炮樓”的傳奇。日軍戰報曾驚恐記載:“八路軍火力突然增強,疑似獲得外援”,殊不知,這些武器正來自太行山溝裡的土作坊。
柳溝兵工廠的工人們,白天生產,夜裡備戰。日寇掃蕩時,他們埋藏機器、疏散家屬,組成武裝護廠隊與敵周旋。老紅軍指導員趙賢德在掩護兵工廠轉移時,一人擊斃數十名日偽軍,最終壯烈犧牲。工人們說:“我們多造一門炮,前線就少流一滴血!”
如今,這具擲彈筒靜靜躺在百團大戰紀念館中,它的身上凝結著科學家的智慧、工人的汗水、戰士的鮮血。它告訴我們:抗戰的勝利,不僅靠槍杆子,更靠千千萬萬普通人的脊梁!(孟學武 梁貴茂)
微信“掃一掃”添加“學習大國”